88858cc永利官网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共谱教育强国的“师者华章”——?2025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事迹展之五

首页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6日 作者:学生记者 赵若溪 陈奕同 刘雅馨 韩雨琪 编辑:李素梅 来源:党委宣传部

朱革:于三尺讲台传道授业 在科研前沿开拓创新


从实验室对学生的耐心指导,到新生班会上的谆谆教诲,再到办公室里的伏案钻研,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朱革老师孜孜不倦、恪尽职守,在教室与实验室之间穿梭奔忙,以实际行动践行育人使命,以坚定志向开拓科研新程。


“徐光宪团队从量子化学找思路,提出串级萃取理论,优化萃取剂和络合剂,给稀土‘分家’找到了好办法……”讲台上,朱革娓娓道来,这不是在简单复述一段科学史,而是他讲授《发光材料与应用》课程时精心设计的“开场故事”。


每当课程进入关键章节,朱革总习惯先用这样一个真实、厚重又充满张力的科研故事,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科学探索的场域。他坚信,知识不该是冰冷枯燥的公式堆叠,而是有温度、有使命的智慧。因此,他的课堂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用图像、故事和实际案例,把抽象的发光原理“揉碎”再“重组”,变成学生可感知、可理解、可运用的鲜活内容。


“我不仅仅在教知识”,朱革常说,“更想让学生看见,他们笔下的公式和操作的仪器,正回应着国家所需、时代所唤,而这份使命感,才能激发更持久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心怀这样的理念,无论科研任务多么繁重、时间如何紧迫,朱革始终把学生和课堂放在第一位。


24D23


五年来,朱革先后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累计到账科研经费近400万元。他荣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民委青年拔尖人才,并连续两年跻身2024、2025年度美国斯坦福大学与国际著名学术出版集团爱思唯尔联合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朱革以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创新,深深扎根于教学与科研的沃土,用心浇灌师生情谊的繁花。


朱革常将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以此作为“活教材”,向学生展示理论与实际如何衔接。他经常抛出一些前沿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如何用AI技术优化稀土发光材料设计”“当前激光显示用荧光粉存在哪些技术瓶颈及如何突破”等,并组织小组讨论。他布置的作业也别具一格,比如让学生绘制“稀土离子能级跃迁及发光调控示意图”,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他说:“这样的考核既能检验学习效果,也能锻炼科研实践能力。”


材料与化工研2302班的周娜,正是在了解到朱革所在团队在高效稀土上转换纳米晶规模化制备方面取得进展后,主动加入项目研发中的。她所在的团队在今年的“互联网+”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荣获金奖,目前正积极备战国赛。在项目中,朱革首先帮助学生构建研究框架、明确课题方向,有效避免了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框架确立后,他则逐步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进入实验阶段,再亲自示范操作。“例如在称量稀土氧化物时,老师会指导我们进行超微量称取,将误差严格控制在万分之三以内。”周娜介绍。此外,朱革还通过定期组会与周报制度,持续跟踪进展,为学生提供点对点的个性化指导。


近五年,朱革两度担任本科生班导师,主动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谈话,密切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心理状态。不论学生面临经济压力还是人际关系的困扰,他都愿意耐心倾听,并尽力提供帮助。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仍与他保持联系,不时发来问候,甚至在人生重要抉择时也专门征求他的意见。这一次次的真诚关怀与温暖陪伴,凝结成深厚的师生情谊。


“我始终希望,学生不仅能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更能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成长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怀着这样的信念,朱革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他所指导的多名学生已被推荐至兰州大学、东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持续在科研道路上崭露头角。


“未来,我将继续以热忱与担当书写育人篇章,为人才培养与学校发展贡献光与热,成为88858cc永利官网校园中那一束温暖而坚毅的教育之光。”朱革说。


刘忠富:匠心育桃李 笃行促教改


“专业建设既要立足当下,更要着眼未来,得让学生学到真本事,能在行业里站稳脚跟。”这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刘忠富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教多年,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与学生培养的道路上默默耕耘,以匠心践行育人初心。


2020年,刘忠富所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份荣誉凝聚着集体的不懈努力,也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以此为契机,他依托工程教育认证与新工科建设背景,持续探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路径。刘忠富始终认为,高水平的专业建设离不开教学研究的有力支撑。近年来,他积极推动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的申报、实施与结题工作,坚持以教学研究反哺教学实践,将前沿成果融入课堂与实践教学,为专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在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稳步推进,逐步构建起一套紧跟时代、注重实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将专业建设的蓝图落实到具体课堂,刘忠富同样倾注心血。他所教授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先后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课以及2025年数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示范课程。


“课程改革必须接地气,要让学生听得懂、让行业用得上。”刘忠富巧妙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把课堂延伸至“云端”。以真实的工程案例为核心,围绕一个主线项目拓展出多元教学内容,形成“一核多翼”的生动课堂格局。这套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收获了学生好评,也锤炼了教师队伍,主讲教师屡获校级教学质量大奖,课程相关的课件、案例与微课更是频频夺得省部级荣誉。



课堂之外,刘忠富则致力于为学生搭建学以致用的实践舞台。他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构建起多层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精心打造智能车竞赛、电子工艺创新竞赛等校企联动的品牌项目,实现学生全员参与。


“竞赛就像一座熔炉,能把课本知识炼成真本事。”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学生创新工作室里,常能看到他陪伴学生钻研至深夜的身影。这份倾注心血的指导结出了累累硕果:近三年来,他所指导的学生在各类省级以上传感器相关竞赛中累计获奖200余次,申请2项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更在202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完全模型组比赛中,斩获全国二等奖,充分展现了“以赛促学、以赛育人”的扎实成效。


一路走来,刘忠富始终坚守着“让学生学到真本事”的初心。如今,看着一届届毕业生在行业一线崭露头角,他更加确信,自己深耕不辍的这片教学园地,正是为国家培养未来优秀工程师的沃土。于他而言,育人之笔,常握手中;育人之路,未有穷期。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